學術文獻

中國傳統數學算法化、機械化的現代意義與科學珠算觀

2006-06-30

文章摘要︰本文為劉芹英女士出席上海市珠算心算協會,華東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共同於2006年5月14日至15日在上海市科學會堂舉辦的「弘揚中華珠算文化專題研討會」所發表之論文。劉芹英女士自1990年起從事中國傳統數學和珠算珠心算的理論研究,是大陸珠算界目前唯一具有博士學位的研究員。 中國傳統數學有實用性、構造性、演算法化和機械化等特點,但未嚴格按照公理化數學的思想方法進行..

珠心算教育是開發少年兒童智力潛能的一條有效途徑

2006-06-28

少年兒童智力潛能的開發方法和途徑很多。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前后在中國大陸興起的珠算式心算(簡稱珠心算)教育的實踐證明,珠心算教育是開發少年兒童智力潛能的一條有效途徑。智力,是指人在認識客觀事物過程中形成的穩定的心理機能,它包括記憶力、注意力、感知力、觀察力、想像力、判斷力等諸多基本要素。它使人能動地認識、分析、判斷世界,從而更有效地改造世界。這種運用認識,解決實際問題的功能,是由人的大腦承擔..

珠心算是開啟兒童智慧的金鑰匙

2006-05-30

一、什麼是珠心算 珠算式心算,簡稱珠心算,是在我國道統珠算基礎上發展起來的,它是兒童眼、耳、手、腦等多種感官並用,使得外在的、實際的運算過程高度“內化”的一種心理活動過程。因此,也有人稱之為“意念珠算”。通俗地講,就是“在腦子裡打算盤”。看過珠心算作秀的人,無不為之驚嘆和折服。 二、珠心算教育的意義何在 ﹝一﹞從教育的角度看 1、啟迪..

珠算教育興衰之感言

2006-05-22

珠算教育的發展在日本、韓國、台灣、東南亞洲地區、美國甚至中國大陸,都有輝煌燦爛的歷史。早在三十年前珠算一向是工商企業界的最愛,常常舉行大型珠算比賽,國與國珠心算交流觀摩大賽,一時蔚為風氣,國中、國小,甚至高中、高商學生學習珠心算是一種風潮時尚的必學課程。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,隨時隨處都會和金錢或數字發生密切的關係,譬如上街購物、秤重斤兩的買賣、數學的統計等等,計算數字的工具和方..

珠心算結合數學教學初探

2006-05-22

前言: 近年,林敏發先生積極結合當地學校推動珠心算及數學整合教育有成,目前已推廣至4所學校。為借重其經驗,台灣省商業會聘其為第六屆珠算委員會副主任委員,並請其撰寫心得,以嚮珠算界... 每一件事情的發生都有「利」與「弊」,而我們却不能以「對」與「錯」來評斷事情的「好」與「壞」,市場是自由競爭的,每個人都有各自的想法和做法,畢竟每個人的需求是不盡相同,只是適宜不適..

開創石河子市珠算協會工作新局面

2006-03-06

石河子市珠算協會自1982年10月成立,至今歷時20多年。曾歷經三次選舉換屆,現有會員單位84個,會員人數3,000餘人,理事88人,常務理事51人。現任名節會長2人,顧問1人,協會會長1人,副會長8人,秘書長1人,副秘書長4人。2001年1月經批准珠算協會成立了幼、少兒珠心算培養訓練學校,下設10個教學點;2003年12月自治區珠算協會授權組建了新疆珠算協會石河子培養訓練中心,負責對全疆..

淺析國小珠心算教學的優勢

2006-03-03

珠心算教學是我國珠算學界取得的一項重大科技成果,也是中華民族文化中怒放的一朵絢麗的奇葩。這項功在當代、利在千秋的大業,正順應著教育改革的潮流蓬勃發展。因為珠心算教學本身是一項素質教育的手段,與當前的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相符合。它的教育目的是教學方法和速算技能的培養,更是智力的開發,全面素質的提升,由此珠心算教學在國小開展具有優勢,它的作用已被教師、家長們所認可。 我于1997..

珠算式心算與小學數學教學

2006-03-02

一、問題的提出 珠算式心算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來解釋,就是頭腦裡打算盤,即用“心”來算,初學時期所借助的實物算盤,經反覆熟練地操作、類比,逐漸地在大腦皮層中留下清晰、正確的算盤形象,將數變成算珠,學生在腦中進行“盤算”。逐步擺脫算盤,直接進入心算的關鍵一步,我認為是如何將實物算盤變成腦中算盤。快速、準確進行計算,形成珠心算所具備的兩種基本技巧,即“數譯珠”、“珠譯數”,這兩種技巧..

讓珠算走向世界—記世珠聯副會長葉宗義先生

2005-12-30

隨著世界珠算心算聯合會的成立,隨著“中國算盤與珠算文化”申報國家級與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代表作,人們的目光開始聚焦於一位長期致力於“讓中國珠算走向世界”的珠算活動家,他就是世界珠算心算聯合會副會長、臺灣省商業會副理事長、臺灣省商業會珠算委員會主任委員、臺灣省算學學會理事長、中華珠算心算協會理事長——葉宗義先生。 岩石激起浪花美 “沒有岩石,哪能激起美麗..

美國中文學校珠心算教師菁英培訓計劃

2005-11-14

前言 在美國,也可說在海外僑居地,珠心算的發展是一種文化傳承。如要加以發揚傳播,則需要有跨文化的平台與橋樑。雖然大陸及港、台三地,都有大批優良師資,但要直接引進,參與本地社會,而未對所在地的教育制度多所瞭解,則有無形的文化鴻溝阻隔。在亞裔社會,包含東南亞、韓國、日本、印度等,對珠心算的認同相對程度較高,這是文化差異使然。 推廣珠心算始於中文學校 個..